【導讀】射頻功率放大器(RF PA)是發(fā)射系統(tǒng)中的主要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發(fā)射機的前級電路中,調制振蕩電路所產(chǎn)生的射頻信號功率很小,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放大(緩沖級、中間放大級、末級功率放大級)獲得足夠的射頻功率以后,才能饋送到天線上輻射出去。為了獲得足夠大的射頻輸出功率,必須采用射頻功率放大器。在調制器產(chǎn)生射頻信號后,射頻已調信號就由RF PA將它放大到足夠功率,經(jīng)匹配網(wǎng)絡,再由天線發(fā)射出去。
放大器的功能,即將輸入的內容加以放大并輸出。輸入和輸出的內容,我們稱之為“信號”,往往表示為電壓或功率。對于放大器這樣一個“系統(tǒng)”來說,它的“貢獻”就是將其所“吸收”的東西提升一定的水平,并向外界“輸出”。如果放大器能夠有好的性能,那么它就可以貢獻更多,這才體現(xiàn)出它自身的“價值”。如果放大器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那么在開始工作或者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不但不能再提供任何“貢獻”,反而有可能出現(xiàn)一些不期然的“震蕩”,這種“震蕩”對于外界還是放大器自身,都是災難性的。
射頻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術指標是輸出功率與效率,如何提高輸出功率和效率,是射頻功率放大器設計目標的核心。通常在射頻功率放大器中,可以用LC諧振回路選出基頻或某次諧波,實現(xiàn)不失真放大。除此之外,輸出中的諧波分量還應該盡可能地小,以避免對其他頻道產(chǎn)生干擾。
分類
根據(jù)工作狀態(tài)的不同,功率放大器分類如下:
傳統(tǒng)線性功率放大器的工作頻率很高,但相對頻帶較窄,射頻功率放大器一般都采用選頻網(wǎng)絡作為負載回路。射頻功率放大器可以按照電流導通角的不同,分為甲(A)、乙(B)、丙(C)三類工作狀態(tài)。甲類放大器電流的導通角為360°,適用于小信號低功率放大,乙類放大器電流的導通角等于180°,丙類放大器電流的導通角則小于180°。乙類和丙類都適用于大功率工作狀態(tài),丙類工作狀態(tài)的輸出功率和效率是三種工作狀態(tài)中最高的。射頻功率放大器大多工作于丙類,但丙類放大器的電流波形失真太大,只能用于采用調諧回路作為負載諧振功率放大。由于調諧回路具有濾波能力,回路電流與電壓仍然接近于正弦波形,失真很小。
開關型功率放大器(Switching Mode PA,SMPA),使電子器件工作于開關狀態(tài),常見的有?。―)類放大器和戊(E)類放大器,丁類放大器的效率高于丙類放大器。SMPA將有源晶體管驅動為開關模式,晶體管的工作狀態(tài)要么是開,要么是關,其電壓和電流的時域波形不存在交疊現(xiàn)象,所以是直流功耗為零,理想的效率能達到100%。
傳統(tǒng)線性功率放大器具有較高的增益和線性度但效率低,而開關型功率放大器具有很高的效率和高輸出功率,但線性度差。具體見下表:
電路組成
放大器有不同類型,簡化之,放大器的電路可以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晶體管、偏置及穩(wěn)定電路、輸入輸出匹配電路。
1-1、晶體管
晶體管有很多種,包括當前還有多種結構的晶體管被發(fā)明出來。本質上,晶體管的工作都是表現(xiàn)為一個受控的電流源或電壓源,其工作機制是將不含內容的直流的能量轉化為“有用的”輸出。直流能量乃是從外界獲得,晶體管加以消耗,并轉化成有用的成分。不同的晶體管不同的“能力”,比如其承受功率的能力有區(qū)別,這也是因為其能獲取的直流能量的能力不同所致;比如其反應速度不同,這決定它能工作在多寬多高的頻帶上;比如其面向輸入、輸出端的阻抗不同,及對外的反應能力不同,這決定了給它匹配的難易程度。
1-2、偏置電路及穩(wěn)定電路
偏置和穩(wěn)定電路是兩種不同的電路,但因為他們往往很難區(qū)分,且設計目標趨同,所以可以放在一起討論。
晶體管的工作需要在一定的偏置條件下,我們稱之為靜態(tài)工作點。這是晶體管立足的根本,是它自身的“定位”。每個晶體管都給自己進行了一定的定位,其定位不同將決定了它自身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的定位上也存在著不同的性能表現(xiàn)。有些定位點上起伏較小,適合于小信號工作;有些定位點上起伏較大,適合于大功率輸出;有些定位點上索取較少,釋放純粹,適合于低噪聲工作;有些定位點,晶體管總是在飽和和截至之間徘徊,處于開關狀態(tài)。一個恰當?shù)钠命c,是正常工作的礎。在設計寬帶功率放大器時,或工作頻率較高時,偏置電路對電路性能影響較大,此時應把偏置電路作為匹配電路的一部分考慮。
偏置網(wǎng)絡有兩大類型,無源網(wǎng)絡和有源網(wǎng)絡。無源網(wǎng)絡(即自偏置網(wǎng)絡)通常由電阻網(wǎng)絡組成,為晶體管提供合適的工作電壓和電流。它的主要缺陷是對晶體管的參數(shù)變化十分敏感,并且溫度穩(wěn)定性較差。有源偏置網(wǎng)絡能改善靜態(tài)工作點的穩(wěn)定性,還能提高良好的溫度穩(wěn)定性,但它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增加了電路尺寸、增加了電路排版的難度以及增加了功率消耗。
穩(wěn)定電路一定要在匹配電路之前,因為晶體管需要將穩(wěn)定電路作為自身的一部分存在,再與外界接觸。在外界看來,加上穩(wěn)定電路的晶體管,是一個“全新的”晶體管。它做出一定的“犧牲”,獲得了穩(wěn)定性。穩(wěn)定電路的機制能夠保證晶體管順利而穩(wěn)定的運轉。
1-3、輸入輸出匹配電路
匹配電路的目的是在選擇一種接受的方式。對于那些想提供更大增益的晶體管來說,其途徑是全盤的接受和輸出。這意味著通過匹配電路這一個接口,不同的晶體管之間溝通更加順暢,對于不同種的放大器類型來說,匹配電路并不是只有“全盤接受”一種設計方法。一些直流小、根基淺的小型管,更愿意在接受的時候做一定的阻擋,來獲取更好的噪聲性能,然而不能阻擋過了頭,否則會影響其貢獻。而對于一些巨型功率管,則需要在輸出時謹小慎微,因為他們更不穩(wěn)定,同時,一定的保留有助于他們發(fā)揮出更多的“不扭曲的”能量。
典型的阻抗匹配網(wǎng)絡有L匹配、π形匹配和T形匹配。其中L匹配,其特點就是結構簡單且只有兩個自由度L和C。一旦確定了阻抗變換比率和諧振頻率,網(wǎng)絡的Q值(帶寬)也就確定了。π形匹配網(wǎng)絡的一個優(yōu)點就是不管什么樣的寄生電容,只要連接到它,都可以被吸到網(wǎng)絡中,這也導致了π形匹配網(wǎng)絡的普遍應用,因為在很多的實際情況中,占支配地位的寄生元件是電容。T形匹配,當電源端和負載端的寄生參數(shù)主要呈電感性質時,可用T形匹配來把這些寄生參數(shù)吸收入網(wǎng)絡。
確保射頻PA穩(wěn)定的實現(xiàn)方式
每一個晶體管都是潛在不穩(wěn)定的。好的穩(wěn)定電路能夠和晶體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可持續(xù)工作”的模式。穩(wěn)定電路的實現(xiàn)方式可劃分為兩種:窄帶的和寬帶的。
窄帶的穩(wěn)定電路是進行一定的增益消耗。這種穩(wěn)定電路是通過增加一定的消耗電路和選擇性電路實現(xiàn)的。這種電路使得晶體管只能在很小的一個頻率范圍內貢獻。另外一種寬帶的穩(wěn)定是引入負反饋。這種電路可以在一個很寬的范圍內工作。
不穩(wěn)定的根源是正反饋,窄帶穩(wěn)定思路是遏制一部分正反饋,當然,這也同時抑制了貢獻。而負反饋做得好,還有產(chǎn)生很多額外的令人欣喜的優(yōu)點。比如,負反饋可能會使晶體管免于匹配,既不需要匹配就可以與外界很好的接洽了。另外,負反饋的引入會提升晶體管的線性性能。
射頻PA的效率提升技術
晶體管的效率都有一個理論上的極限。這個極限隨偏置點(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不同而不同。另外,外圍電路設計得不好,也會大大降低其效率。目前工程師們對于效率提升的辦法不多。這里僅講兩種:包絡跟蹤技術與Doherty技術。
包絡跟蹤技術的實質是:將輸入分離為兩種:相位和包絡,再由不同的放大電路來分別放大。這樣,兩個放大器之間可以專注的負責其各自的部分,二者配合可以達到更高的效率利用的目標。
Doherty技術的實質是:采用兩只同類的晶體管,在小輸入時僅一個工作,且工作在高效狀態(tài)。如果輸入增大,則兩個晶體管同時工作。這種方法實現(xiàn)的基礎是二只晶體管要配合默契。一種晶體管的工作狀態(tài)會直接的決定了另一支的工作效率。
射頻PA面臨的測試挑戰(zhàn)
功率放大器是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組件,但他們本身是非線性的,因而會導致頻譜增生現(xiàn)象而干擾到鄰近通道,而且可能違反法令強制規(guī)定的帶外(out-of-band)放射標準。這個特性甚至會造成帶內失真,使得通信系統(tǒng)的誤碼率(BER)增加、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降低。
在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下,新的OFDM傳輸格式會有更多偶發(fā)的峰值功率,使得PA不易被分割。這將降低頻譜屏蔽相符性,并擴大整個波形的EVM及增加BER。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工程師通常會刻意降低PA的操作功率。很可惜的,這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方法,因為PA降低10%的操作功率,會損失掉90%的DC功率。
現(xiàn)今大部分的RF PA皆支持多種模式、頻率范圍及調制模式,使得測試項目變得更多。數(shù)以千計的測試項目已不稀奇。波峰因子消減(CFR)、數(shù)字預失真(DPD)及包絡跟蹤(ET)等新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將PA效能及功率效率優(yōu)化,但這些技術只會使得測試更加復雜,而且大幅延長設計及測試時間。增加RF PA的帶寬,將導致DPD測量所需的帶寬增加5倍(可能超過1 GHz),造成測試復雜性進一步升高。
依趨勢來看,為了增加效率,RF PA組件及前端模塊(FEM)將更緊密整合,而單一FEM則將支持更廣泛的頻段及調制模式。將包絡跟蹤電源供應器或調制器整合入FEM,可有效地減少移動設備內部的整體空間需求。為了支持更大的操作頻率范圍而大量增加濾波器/雙工器插槽,會使得移動設備的復雜度和測試項目的數(shù)量節(jié)節(jié)攀升。
半導體材料的變遷:
Ge(鍺)、Si(硅)→→→GaAs(砷化鎵)、InP(磷化銦)→→→SiC(碳化硅)、GaN(氮化鎵)、SiGe(鍺化硅)、SOI(絕緣層上覆硅) →→→碳納米管(CNT) →→→石墨烯(Graphene)。
目前功率放大器的主流工藝依然是GaAs工藝。另外,GaAs HBT,砷化鎵異質結雙極晶體管。其中HBT(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異質結雙極晶體管)是一種由砷化鎵(GaAs)層和鋁鎵砷(AlGaAs)層構成的雙極晶體管。
CMOS工藝雖然已經(jīng)比較成熟,但Si CMOS功率放大器的應用并不廣泛。成本方面,CMOS工藝的硅晶圓雖然比較便宜,但CMOS功放版圖面積比較大,再加上CMOS PA復雜的設計所投入的研發(fā)成本較高,使得CMOS功放整體的成本優(yōu)勢并不那么明顯。性能方面,CMOS功率放大器在線性度,輸出功率,效率等方面的性能較差,再加上CMOS工藝固有的缺點:膝點電壓較高、擊穿電壓較低、CMOS工藝基片襯底的電阻率較低。
碳納米管(CNT)由于具有物理尺寸小、電子遷移率高,電流密度大和本征電容低等特點,人們認為是納米電子器件的理想材料。
零禁帶半導體材料石墨烯,因為具有很高的電子遷移速率、納米數(shù)量級的物理尺寸、優(yōu)秀的電性能以及機械性能,必將成為下一代射頻芯片的熱門材料。
射頻PA的線性化技術
射頻功率放大器的非線性失真會使其產(chǎn)生新的頻率分量,如對于二階失真會產(chǎn)生二次諧波和雙音拍頻,對于三階失真會產(chǎn)生三次諧波和多音拍頻。這些新的頻率分量如落在通帶內,將會對發(fā)射的信號造成直接干擾,如果落在通帶外將會干擾其他頻道的信號。為此要對射頻功率放大器的進行線性化處理,這樣可以較好地解決信號的頻譜再生問題。
射頻功放基本線性化技術的原理與方法不外乎是以輸入RF信號包絡的振幅和相位作為參考,與輸出信號比較,進而產(chǎn)生適當?shù)男U?。目前己?jīng)提出并得到廣泛應用的功率放大器線性化技術包括,功率回退,負反饋,前饋,預失真,包絡消除與恢復(EER),利用非線性元件進行線性放大(LINC) 。較復雜的線性化技術,如前饋,預失真,包絡消除與恢復,使用非線性元件進行線性放大,它們對放大器線性度的改善效果比較好。而實現(xiàn)比較容易的線性化技術,比如功率回退,負反饋,這幾個技術對線性度的改善就比較有限。
2-1、功率回退
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選用功率較大的管子作小功率管使用,實際上是以犧牲直流功耗來提高功放的線性度。
功率回退法就是把功率放大器的輸入功率從1dB壓縮點(放大器有一個線性動態(tài)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放大器的輸出功率隨輸入功率線性增加。隨著輸入功率的繼續(xù)增大,放大器漸漸進入飽和區(qū),功率增益開始下降,通常把增益下降到比線性增益低1dB時的輸出功率值定義為輸出功率的1dB壓縮點,用P1dB表示。)向后回退6-10個分貝,工作在遠小于1dB壓縮點的電平上,使功率放大器遠離飽和區(qū),進入線性工作區(qū),從而改善功率放大器的三階交調系數(shù)。一般情況,當基波功率降低1dB時,三階交調失真改善2dB。
功率回退法簡單且易實現(xiàn),不需要增加任何附加設備,是改善放大器線性度行之有效的方法,缺點是效率大為降低。另外,當功率回退到一定程度,當三階交調制達到-50dBc以下時,繼續(xù)回退將不再改善放大器的線性度。因此,在線性度要求很高的場合,完全靠功率回退是不夠的。
2-2、預失真
預失真就是在功率放大器前增加一個非線性電路用以補償功率放大器的非線性失真。
預失真線性化技術,它的優(yōu)點在于不存在穩(wěn)定性問題,有更寬的信號頻帶,能夠處理含多載波的信號。預失真技術成本較低,由幾個仔細選取的元件封裝成單一模塊,連在信號源與功放之間,就構成預失真線性功放。手持移動臺中的功放已采用了預失真技術,它僅用少量的元件就降低了互調產(chǎn)物幾dB,但卻是很關鍵的幾dB。
預失真技術分為RF預失真和數(shù)字基帶預失真兩種基本類型。RF預失真一般采用模擬電路來實現(xiàn),具有電路結構簡單、成本低、易于高頻、寬帶應用等優(yōu)點,缺點是頻譜再生分量改善較少、高階頻譜分量抵消較困難。
數(shù)字基帶預失真由于工作頻率低,可以用數(shù)字電路實現(xiàn),適應性強,而且可以通過增加采樣頻率和增大量化階數(shù)的辦法來抵消高階互調失真,是一種很有發(fā)展前途的方法。這種預失真器由一個矢量增益調節(jié)器組成,根據(jù)查找表(LUT)的內容來控制輸入信號的幅度和相位,預失真的大小由查找表的輸入來控制。矢量增益調節(jié)器一旦被優(yōu)化,將提供一個與功放相反的非線性特性。理想情況下,這時輸出的互調產(chǎn)物應該與雙音信號通過功放的輸出幅度相等而相位相反,即自適應調節(jié)模塊就是要調節(jié)查找表的輸入,從而使輸入信號與功放輸出信號的差別最小。注意到輸入信號的包絡也是查找表的一個輸入,反饋路徑來取樣功放的失真輸出,然后經(jīng)過A/D變換送入自適應調節(jié)DSP中,進而來更新查找表。
2-3、前饋
前饋技術起源于"反饋",應該說它并不是什么新技術,早在二三十年代就由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來的。除了校準(反饋)是加于輸出之外,概念上完全是"反饋"。
前饋線性放大器通過耦合器、衰減器、合成器、延時線、功分器等組成兩個環(huán)路。射頻信號輸入后,經(jīng)功分器分成兩路。一路進入主功率放大器,由于其非線性失真,輸出端除了有需要放大的主頻信號外,還有三階交調干擾。從主功放的輸出中耦合一部分信號,通過環(huán)路1抵消放大器的主載頻信號,使其只剩下反相的三階交調分量。三階交調分量經(jīng)輔助放大器放大后,通過環(huán)路2抵消主放大器非線性產(chǎn)生的交調分量,從而了改善功放的線性度。
前饋技術既提供了較高校準精度的優(yōu)點,又沒有不穩(wěn)定和帶寬受限的缺點。當然,這些優(yōu)點是用高成本換來的,由于在輸出校準,功率電平較大,校準信號需放大到較高的功率電平,這就需要額外的輔助放大器,而且要求這個輔助放大器本身的失真特性應處在前饋系統(tǒng)的指標之上。
前饋功放的抵消要求是很高的,需獲得幅度、相位和時延的匹配,如果出現(xiàn)功率變化、溫度變化及器件老化等均會造成抵消失靈。為此,在系統(tǒng)中考慮自適應抵消技術,使抵消能夠跟得上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
免責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小編進行處理。
推薦閱讀: